天天速递!放弃内部创业,互联网公司如何重拾创新?

来源:个人图书馆-读懂财经   2023-06-04 13:53:15
A+A-

“一个人选择远行,并不一定是马云说的钱给少了或心委屈了,也可以是为了远方有西湖般的美景。”


(资料图)

这是今年4月底,曾为阿里内部创业项目(后属于蚂蚁集团)的语雀创始人王保平(花名:玉伯)在朋友圈官宣离职时的表示。业内人士纷纷对此感慨:互联网大厂内部创业创新的黄金时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。

内部创业,曾被大厂大力鼓励。有不少公司甚至设立过专门的部门或团队,鼓励内部创新创业。内部创业也为大厂贡献了不少爆款产品,钉钉就是典型。但近几年大厂内部创业已经鲜少跑出明星产品。内部创业乏善可陈,今年以来,大厂陆续将创新部门合并、裁撤。

过去,内部创业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推动大厂创新的角色,如今内部创业遇到瓶颈后,大厂也需要找到新方式来重拾创新能力。

本文持有以下观点:

1、大厂内部创业告别黄金时代。近几年,互联网公司内部创业的新项目大多没有跑出来。在今年大厂将创新事业部调整甚至解散后,一些资深的技术大牛也开始纷纷出走。部门被撤、人才流失后,大厂内部创业将走向下坡路。

2、内部创业走下坡路受互联网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。降本增效大背景下,大厂回归财务核心,给内部创业的试错和支持空间越来越小。与此同时,外部涌现出AIGC等新赛道,新赛道不乏资本及产业大佬支持,资深员工为了更大的想象力,开始加入AI创业潮。

3、大厂需要更全面的组织变革来找回创新力。过去,大厂独立的创新事业群或部门在创新中扮演了重要作用。但参考谷歌等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,通过机制与组织变革,激发整个公司的创新能力才是始终维持创新力的最好举措。

/ 01 / 内部创业告别黄金时代

内部创业,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吉福德·平肖三世(Gifford Pinchot III)在其著作《创新者与企业革命》中提出。内部创业,通常指由员工提出创意、主导推进的项目,公司提供资金资源、生产设备、销售渠道等,让员工从系统中的螺丝钉变成有主动权的主导角色。

为推动内部创业、大厂都曾设立过专门的部门或团队。阿里曾单独设立创新事业群。腾讯创造营自2019年成立后,大多数时间在持续招人,员工规模从十几人最高扩充到400人。

内部创业曾为大厂的业务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。阿里创新业务事业群成立后,一度成功孵化出钉钉、VMate、天猫精灵、夸克、唱鸭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产品。而腾讯的王炸产品微信实际上也是内部创业的杰作。

但如今,大厂内部创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。内部创业项目已经很久没有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明星产品。字节内部员工提到,“字节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小的创业项目,绝大多数都没跑出来,团队成员有的继续做新项目,有的离职,有的转去稳定业务。”

腾讯创造营员工也表示,从每年诞生的新产品数量来看,创新事业部成立第一年时孵化的产品最多,之后慢慢缩减。

内部创业鲜有成果,大厂的创新事业部大多没能躲过调整甚至解散的命运。今年年初,阿里在创新业务事业群的基础上成立了智能信息事业群,原创新事业群不复存在。而腾讯PCG创造营,也在成立四年时间后,部门被拆,重组进社交线。

创新事业部被拆后,资深员工和技术大佬开启了新一轮的离职创业潮。AI视觉大牛陶大程将离职京东,卸任探索研究院院长。阿里巴巴VP贾扬清、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陈俊波先后被传出于近期离职创业,前腾讯区块链业务负责人蔡弋戈也在年初离开腾讯自主创业。

那么,大厂内部创业为何越来越难走了呢?

/ 02 / 内部降权、外部抢人

内部创业告别黄金时代,与大厂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。

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,互联网行业一片欣欣向荣,为大厂的成功带来了时代机遇。随着新赛道不断涌现,为大厂们提供了业务扩张、内部创业的客观条件。而大厂此时的发展逻辑也更注重追求规模的增长。

欣欣向荣的环境与大厂对增长的追求,使大厂给内部创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,大厂不仅会给资源也会给内部创业者多次的试错机会。

钉钉创始人陈航就是典型。陈航在阿里失败过多次,创办钉钉之前,陈航先后负责的“一淘网”、“来往”最终都以失败告终,后者斥资10亿资金后甚至没有听个响。但之后陈航仍获得内部创业机会,并靠钉钉逆袭翻盘。

但如今,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前以及存量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,超级爆款产品几乎不再涌现,新做的项目也成为了企业的负担。比如,字节旗下的内涵段子、皮皮虾已经算是近几年中大厂内部创业的较好的项目,但结局要么关停、要么整合,最后都渐渐没了声量。

大厂自身对待创业项目也已经没有当年的那种勇气、信心和耐心了。目前,大厂正回归财务核心,对内部创业的支持也越来越少。比如,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和部分人员转入菜鸟。某种程度上,这意味着达摩院未来的业务将向商业化和业务实战看齐,不再是象牙塔般关注“未来”的支持性机构。

虽然大厂对内部创业的支持在减少,但外部创业却涌现出了新机会。最典型的就是AIGC等富有想象力的新赛道且这些新赛道中不乏资本和产业大佬支持。

比如王慧文发布AI“英雄榜”,并先掏出5000万美元,带资入组。王小川也召开媒体沟通会,宣告成立百川智能,计划年底发布对标GPT-3.5的大模型。王兴以个人身份投资王慧文的光年之外,宿华则投资了多家生成式 AI 相关公司。

外部机会的涌现,也促使资深员工、技术大牛为获得更大的商业可能和回报,开始从大厂辞职,进行外部创业。比如前字节跳动视觉技术负责人王长虎、前京东AI掌门人周伯文都开始跳入AI创业潮。

大厂内部支持度的降低以及人才的流失,决定了内部创业已经重返过去的高光时刻。

/ 03 / 大厂如何重新激发创新力?

如今的商业策略未必能在未来取得同样的成功。如果企业不投资于创新发展,便可能迷失方向,与市场脱节。换句话说,在内部创业式微,为企业带来创新作用减少后,大厂需要找到新方式重新激发创新活力。

在这一点上,谷歌为我们做了不错的表率。谷歌成立后,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拿到了船票,并且搜索、手机操作系统、Youtube、AI等多个领域都做到了行业头部。

谷歌保持创新的要诀在于,不在于依赖某一个部门或事业群,推动创新和创业,而是通过机制与组织建设,激发了整个公司的创新能力。

自2004年以来,谷歌便提倡“20%时间”的项目,要求员工们用20%的工作时间来思考谷歌的发展以及做员工自己感兴趣的事。这个项目赋予了员工们更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。谷歌自己也收获颇丰,Gmail、Adsense、语音服务Google Now、谷歌新闻和谷歌地图等都是“20%时间”的产物。

不仅通过“20%时间”的机制鼓励创新,谷歌也从更深的组织机构调整中激发公司创新活力。2015年谷歌对企业架构进行调整,成立母公司Alphabet,Google变成Alphabet最大的全资子公司,此外,Waymo(自动驾驶业务)、Verily(生物科技业务)、Google Venture(风投业务)等也成为Alphabet的子公司。

在新架构下,各子公司设立独立CEO,负责子公司的运作。各子公司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、自主性。不仅如此,新架构Fiber、Verily等子公司员工获得子公司授予的期权而非Alphabet股票,价值完全取决于子公司业绩表现,子公司员工也就有更大动力去推动业务创新。谷歌创始人拉里·佩奇发布的公开信中表示,Alphabet的重组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
而类似的改变也已经发生在国内互联网身上。比如,阿里的1+6+N变革,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,设立阿里云智能、淘宝天猫商业、本地生活、菜鸟、国际数字商业、大文娱等6大业务集团和N家业务公司。

与谷歌类似,变革后阿里旗下的每个业务,会更像一家单独的创业公司,各板块将有自己的CEO和董事会,自负盈亏,未来独立融资上市。阿里员工也有望重拾创业心态,刺激业务创新。

在大厂依靠创新事业群内部创业越来越难的情况下,进行组织变革,将业务发展与员工利益深度捆绑,解决员工为谁而战的问题,或许会成为国内大厂重新找回创新力的一条重要路径。

标签:
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东办公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